中國展覽經濟發展報告:數字展覽新模式日益成熟
2021年是中國“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中國經濟總體上表現出較好的復蘇態勢,經濟增速在主要經濟體中繼續保持領先地位,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結構轉型升級取得新成效。中國展覽經濟雖然受疫情影響,但中國經濟強大的發展韌性、完整的產業體系,巨大的市場需求、更高水平的開放是推動中國展覽業發展的源動力,展覽業作為經濟發展引擎的作用仍然突出。
2021年,中國首次牽頭提案制定會展國際標準,各地展覽城市發展呼聲仍然高漲,互聯網巨頭等新力量涌入行業,展覽業態模式加快創新,發展新動能不斷增強,展覽業新發展格局邁出新步伐,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與此同時,中國展覽經濟的穩步恢復不僅為全球搭建了展示交易平臺,也為各國共享中國市場機遇,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提供了新機遇。
2021 年中國展覽業發展態勢回顧
2021 年是中國實施“十四五”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的開局之年,也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經濟發展的關鍵之年。面臨眾多新情況、新變化,中國展覽業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總體呈現如下五大發展態勢。
(一) 境內展覽發展韌性和活力開始增強
2021 年,面對疫情帶來的嚴峻挑戰,中國展覽界齊心協力迎接挑戰,努力克服不利影響,加快推進展會服務創新、管理創新、業態模式創新,加快培育行業發展新動能,中國展覽業在 2020年基礎上繼續恢復發展,展覽數量和展覽面積較上年均實現較快增長。據不完全統計,在已采集到面積信息的展覽中,中國境內共舉辦經貿類展覽 2949 個,同比增長 48.6%;展覽總面積 929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 27.2%。
從區域分布看,各地區舉辦經貿類展覽數量和面積分布存在差異,華東地區辦展數量和辦展面積均處于領先位置,東北和西北地區辦展數量和辦展面積仍相對落后;西北、華中、華南和華東地區辦展數量增幅均超過 50%,同比分別增長 71.9%、70.4%、60.5% 和 53.2%;東北、華中、華南和西北地區辦展面積增幅較大,同比分別增長 49.3%、47.8%、34.3% 和 33.5%。其中,上海和廣東舉辦展覽數量和面積保持前兩位,兩地區辦展面積均超過 1500 萬平方米。
從行業分布看,不同行業展覽辦展規模差異化明顯,輕工業類展覽辦展數量和辦展面積均位居所有行業之首,共舉辦 1224 個,占已知行業分類展覽總數量的 41.5%;展覽總面積約 3819 萬平方米,占已知行業分類展覽總面積的 41.1%。專項類展覽辦展數量和面積增幅最大,同比分別增長 83.8% 和 105.3%。
(二)?展覽館市場規模持續保持微弱增勢
2021 年中國展覽館的數量與面積較 2020 年均保持微弱增勢,但尚未恢復至 2019 年水平。據統計,2021 年國內展覽館數量達到 151 個,比 2020 年增加 2 個,增幅約 1.3%;室內可租用總面積約 1034 萬平方米,比 2020 年增加約 76 萬平方米,增幅約 7.9%,體現出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展館總供應量持續增長的趨勢。從數量上看,全國共有 32 個展覽館室內可租用面積在 10 萬平方米以上,比 2020 年增加 2 個,約占全國展覽館總數量的 21%。對比 2020 年可以看出,大中型展館數量穩步增長,顯示我國展覽館市場規模不斷增加的發展趨勢。
(三)數字展覽成為線下展覽的重要補充
2021年,展覽界將其稱為展覽業“元宇宙”元年,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展覽的影響繼續惡化,但線下展覽向數字化轉變不斷加速,各大展覽企業積極尋找線下展覽的替代模式。根據 UFI 發布的《UFI 全球展覽行業晴雨表》數據,全球 58% 的受訪者在現有的展覽產品中增加了數字服務和產品。中國各地積極借助數字展覽融匯線上線下,聯結國內國際,以數字經濟新時代展覽業創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累計服務上萬家參展商,吸引上百萬專業賣家入場,助力中外企業保持和拓展國際貿易渠道。
(四) 國家級展會第一梯隊發揮引領作用
面對疫情沖擊,全球范圍內的線下展覽均受到嚴重影響,2021 年漢諾威展覽會、2022年德國慕尼黑太陽能光伏展覽會等不少展會選擇了延期舉辦或關閉,而進博會、服貿會、廣交會、消博會全部實現線下舉辦,且各顯特色,形成了中國國際化大市場的“四輪驅動”。此外,中國——東北亞博覽會、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中國國 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等一大批政府主導型展覽活動相繼舉辦,為展覽活動恢復、提振展覽業界信心和疫情防控規范 發揮了較好示范效應。
(五)阿聯酋迪拜世博會中國館亮點突出
阿聯酋迪拜世博會是在中東地區舉辦的首次世博會,各國圍繞“溝通思想,創造未來”這一主題,展現經濟社會發展理念和成就,加強對話合作,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主席為中國館作視頻致辭,高度評價迪拜世博會重要意義,全方位介紹中國館展示內容,發出加強全球治理、創新引領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倡議,傳遞了中國與各國攜手建設更加美好世界的堅定決心。2021 年 10 月 1 日,2020 年迪拜世界博覽會中國館揭幕,“云上中國館”同步上線。中國館占地面積 4636 平方米,是本次世博會面積最大的展館之一,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新和機遇”為主題,從“共同的夢想”“共同的地球”“共同的家園”“共同的未來”等 4 個層次,展示了中國在航天探索、信息技術、現代交通、人工智能、智慧生活等方面的發展成就,截止到2021 年 12 月 31 日,中國館接待游客 74 萬,占全園接待游客總數十分之一。
2022 年中國展覽業前景展望
世紀疫情沖擊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基于對發展環境深刻變化的科學判斷,2021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2022 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2022年,中國展覽經濟也將把牢穩中求進總基調,加快展覽業的恢復和發展,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由外延規模擴張型高速增長轉向內涵提質增效的新發展階段,總體呈現如下五大發展趨勢。
(一)“雙循環”格局將推動展覽業實現新發展
中國展覽業將積極響應中央號召,緊密配合“雙循環”格局構建,發揮展覽業平臺橋梁作用,服務好產業鏈供應鏈重構再建和價值鏈提升,助推展覽業形態將向更為多元的產業融合形態轉變。
一是展覽產業鏈增值更加具有溢出效應。展覽上中下游鏈條的高效協同,將促進交通、住宿、餐飲、物流、通信、金融、保險及文化、旅游、策劃、廣告、設計、印刷等領域聯動發展。“展覽 +”(產業、城市、功能區、自貿試驗區、自由貿易港等)產業集群和展覽商圈,將更加擴大產業溢出效應。展覽與優勢產業更加融合發展,各地特色優勢產業將更加壯大,推廣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要素升級和業態創新,充分釋放“展覽經濟”新動能。
二是展覽業活動將使供應鏈創新升級。供應鏈是指跨企業的物流活動和商業活動的集成。供應鏈需要集成化管理,是跨企業的供給和需求的協同。對于一些渴求轉型創新,卻又沒有明確發展方向的企業,展覽全球供應鏈體系的產生將是解決這一發展難題的一味良藥。展覽全球供應鏈體系將是順應當下數字化社會經濟發展契機下的產物,并注重結合自身人才、技術、管理、資金、模式等優勢資源條件,從而實現各產業的聯動、互利,并助力企業產業鏈結構及運行方式的創新與升級。
三是延伸展覽價值鏈將增加展覽有效供給。展覽產業價值鏈具有多功能屬性、跨界屬性、多盈利來源特性。主動為客商設計經貿行為軌跡,在提供商品交易和投資合作這一展覽基本功能的基礎上,圍繞客商參與經濟合作的關聯領域,如信息、金融、物流、通關便利化、園區合作、科技研發等,舉辦一系列有機互動的展示、會議、交流活動,使客商一次參展獲得多重效益,將帶動展覽機構的可持續成長,促進展覽業提質增效。
(二) 綠色低碳將成為展覽業高質量發展方向
一是綠色、低碳辦展理念將實現升級。主辦方、場館方、承辦方與消費者對新型綠色展覽的認知進一步提高,逐步形成“綠色規劃、綠色設計、綠色投資、綠色建設、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生活、綠色消費”的低碳理念,將助推全展覽產業生態鏈融合發展、轉型創新。
二是綠色、低碳將保障實現展覽業雙碳目標。在場館設施及展會組織、展示設計、展臺搭建及展會服務等環節將實現綠色化,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支持綠色技術創新,將促進綠色布展參展常態化,推動綠色服務在展覽領域安全高效利用。展覽環保展臺循環利用或將成為常態,在滿足展示需求的情況下,環保展臺設計制作提倡減少構件材料,實現模塊化組裝,要求采用低能耗、低污染、可降解、可循環的材料進行搭建。
三是低碳領域的資源整合將進一步加快。在展覽內容上,圍繞高效、綠色、低碳發展一些大型展覽逐漸會向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環保等領域延伸。在展覽硬件上,新一代展館建設升級,展覽業與多元產業融合加快;在展覽服務上,展覽服務商從單一業務模式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綜合品牌服務商轉型,將進一步推動我國展覽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三)專業化品牌展覽將成為展覽業發展主流
在國際上,專業性的展覽已成為展覽業發展的主流,代表著展覽經濟的發展趨勢。與一般的展覽相比,專業性展覽的針對性更強、觀眾質量更高、參展效果更好、市場功能更強,更能反映行業整體狀況。未來展覽內容更加注重精耕細作,大型展覽將由展覽對象的橫向分割向產業鏈上下游的縱向細分發展,國際大型展覽的新增專題展或同期舉辦的展覽增多,展覽范圍、展品種類和用途越來越專業。
一是新興產業的發展蘊藏著展覽業發展的巨大機遇。《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在“打造新興產業鏈”“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等方面作出了安排和部署。新興產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未來中國展覽業將聚焦新一代信息網絡、生物、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領域,發展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專業性品牌展會。
二是新消費領域展覽將釋放新動能。全面促進消費,是“十四五”時期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的關鍵抓手。中國消費結構的升級換代為展覽業的主題選擇和策劃提供了新商機。緊跟新消費主義浪潮,助力弘揚新國風,宣傳新國貨,新消費及消費模式的升級逐漸形成新的藍海。據最近政策導向及新聞發布情況來看,人們對大健康和大娛樂的需求正成為熱點,受這種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影響,休閑度假、老年醫療、養老護理、和文化旅游等主題的展覽會,有可能成為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展覽業的熱點領域之一。同時,隨著“00 后”人群逐漸成為新的消費主體,動漫、游戲、電競、寵物等類型的高水平專業品牌展覽將實現快速增長,“展覽品牌化”和“公司品牌化”建設將進一步加強。
三是聚焦國際賽事成展覽熱點。2022 年是我國的體育大年,在北京冬奧會之后,第 31 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和 2022 年亞運會又將在成都和杭州相繼登場。以體育賽事為主題的展覽有望借 2022 年體育大年回暖,全民健身產業將成為未來展覽的方向之一。
(四)境外參辦展形勢將加快與國際展覽接軌
一是 RCEP 等國家和地區將成為辦展焦點。《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于2022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生效,協定覆蓋人口 23.7 億、區域 GDP 總值 25.6 萬億美元、進出口總額10.2 萬億美元,在全球總量中三項占比均達 30% 左右,已經成為北美、歐盟、RCEP 世界三大自貿區中規模最大、活力最強、潛能最具預期的自貿區,RCEP 生效將對我國進出口企業帶來重大利好,隨著相關各國就海關程序、檢驗檢疫、技術標準達成的一系列高水平規則落地,RCEP 將顯著降低域內貿易成本,提升區域產品競爭力,未來我國境外展覽將重點聚焦 RCEP 國家,引導企業用好用足政策擴大 RCEP 國家進出口。
二是雙邊、區域性展覽將進一步加強。區域合作為展覽業帶來新機遇,隨著“一帶一路”展覽領域合作的進一步深化務實,雙邊、區域性展覽平臺以及地區性特色展覽將更加深入發展,中國和東盟、東北亞、南亞、中東歐、西亞非等國家間的國際合作,都有望成為展覽業國際合作的重點區域,中國——東盟、中國——東北亞、中國——蒙古、中國——俄羅斯、中國——南亞、中國——中東歐國家、中國——阿拉伯國家、中國——亞歐、中國——非洲等雙邊、區域性大型涉外經貿博覽會將在題材上實現新的突破,助力企業開拓國際市場。
三是境外參展辦展模式將進一步創新。海外辦展力度將繼續加大,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將進一步增強。參展類別將從輕工服裝、化工機械、農產品等方面拓展到更多的展覽空間,更多企業將在境外參展辦展、以線上或線上線下結合等方式開展境外參展辦展。中國展覽業將在充分引進國際重要會議、著名企業的同時,強化“走出去”戰略,積極開拓國外市場,將中國展覽公司、展覽品牌植入國際市場。中國展覽業將繼續加強與國外展覽企業的深度合作,在場館建設、科技手段、展覽流程、人才培養、管理水平等方面實現全方位的全球化。
(五)線下展覽行業數字化轉型趨勢愈加明顯
2021 年 11 月,國際展覽業協會(UFI)發布的第二版《行業合作伙伴基準調查報告》顯示,66% 的受訪者在未來會展活動中對虛擬現實的應用有很高需求,59% 的受訪者對撮合交易有較高需求,其中,亞太地區的受訪者更需要撮合交易,而歐洲受訪者更需要虛擬現實。同時,數字經濟已上升至中國國家戰略,成為“十四五”期間經濟增長“新引擎”。數字經濟的飛速發展讓行業間技術、業務交集越來越密切,科技的進步為傳統展覽業帶來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機遇。展覽業數字化轉型的方向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
一是線上線下展覽融合發展。傳統活動展覽 + 數字化 = 雙線活動展覽,雙線活動展覽將數字化技術與線下活動展覽緊密結合,線下活動展覽與線上數字化活動展覽一體化,將企業、客戶、線上、線下四點聯動,打通關系流與信息流,發揮線上線下各自的優勢,互補線上線下各自的瓶頸,雙線驅動效果疊加。通過展覽“云”實現,線上線下“共振”,把線下展覽用數字化方式投射到網絡上。從云參展、到云洽談、再到云簽約,打通線上展覽全流程,提高展覽業數字化水平。
二是展覽場館智能化建設強化。從市場需求看,傳統展覽運營模式毋庸置疑越來越多地受到不斷創新的商業模式的挑戰,展覽老三件套:場館 – 組展組會 – 參展邀觀,每一件都存在基于新技術的某些替代,網上展覽、視頻會議就是典型代表,可以預期隨著技術進步和運營模式不斷完善,其替代傳統展覽的沖動與能力只會日益強化。隨著技術的發展,傳統展覽場館已經無法完全滿足展覽需求,為跟上時代發展,展覽需要以科技創新為突破點,打造智慧展覽場館。場館智能化主要體現在運營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務智能化、基礎設施智能化,通過加持通訊技術、新興互聯網云技術、大數據與物聯網技術、地理信息、數據計算和存儲能力、5G、移動應用技術等,開發數字展覽應用場景。
三是數字化展覽信息平臺建設潛力無限。展覽企業一方面,將進一步提升展覽業智能化數字化水平,推動數字展覽新基建,不斷迭代和改進技術平臺,加強數字展覽網絡安全,探索建設跨國(地區)展覽網絡公共平臺。另一方面,將充分利用大數據挖掘、室內定位、機器仿生學習、人工智能等科技,驅動開發現代展覽產業新體系,用好這些大平臺和云技術,結合自身的業務特點搭建展覽活動項目的小平臺,更好地服務于產業和企業,搭建數字化展覽信息平臺。
來源:中國發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