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庫 | 城市群正在重構中國區域競爭新格局
“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區域經濟的新脈動,廓清了新時代區域發展的方向。在區域發展的新格局中,城市群的發展面臨怎樣的機遇,將如何重塑中國經濟版圖和區域競爭格局?
“聚中有散”的空間經濟規律使然
“產業和人口向優勢區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為主要形態的增長動力源,進而帶動經濟總體效率提升,這是經濟規律。”在新形勢下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首先強調要尊重客觀規律。
從全球來看,像美國三大城市群——大紐約地區、五大湖地區、大洛杉磯地區所創造的GDP占全美國的60%-70%;日本的大東京地區、大阪神戶地區、名古屋地區創造的GDP占全日本70%左右;其他的城市群,如英國大倫敦地區、法國大巴黎地區、加拿大多倫多以及大溫哥華地區在各國城市化發展過程當中也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從國內來看,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城市群發展也日漸成熟。
這是由空間經濟規律使然。空間經濟的演化主要由“聚集”和“擴散”兩種力量決定。在城市化的不同發展階段,空間經濟活動有不同的形式,聚集力與擴散力不同。在農業社會,農村地區是經濟活動主要載體。隨著經濟發展,在城市化前期,分散聚集和集中聚集之下,小城鎮和小中大城市依次成為經濟活動的主要載體,尤其是非農活動的主要載體。在改革開放之初,小城鎮迅速發展,國家主要的經濟活動大多集中在這片區域。到90年代和本世紀初,無論是從產業還是經濟社會活動層面,中等城市、大城市得到了很大發展。當城市化超過50%以后,經濟活動的重心轉移到城市,經濟社會活動呈現聚中有散的特點。所謂聚中有散,就是既有聚集,包括農村向城市的聚集,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的聚集,也有擴散,主要是大城市過度聚集,就有向外擴散的需求,就產生了都市圈和城市群。

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城市群是戰勝多種挑戰、匯聚多種紅利,實現多重目標的戰略高地。綜合來看,都市圈和城市群,無論是發展層級、產業層級、城市規模,還是聚集的要素,不僅占了很大比例,而且處在高端引領的位置。這其中,經濟活動的人口、要素占比高,發揮引領、帶動、決策、指揮作用較大”。
城市群成為拉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城市間“單打獨斗”的時代結束,城市群“抱團發展”的時代來臨。
“隨著中國進入城市化下半程,城市群迅速崛起,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正步入新階段。與以往的城市單一發展相比,城市群在拉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上的優勢和重要作用明顯。目前我國城市化水平已達到63.8%,空間發展和結構聚散從多個尺度和多個維度展開角逐,正在重塑中國區域經濟版圖。”
空間經濟的聚散規律具體在現實中表現為四個尺度:城鄉融合中的巨型城市化地區崛起,區域中的中部地區崛起,城市層級上的二線城市崛起,城市形態上的都市圈、城市群的崛起。“具體來看,當前在東部區域發展轉型初步完成的同時,中部地區崛起和高質量發展正進一步升級。基于聚散規律和競爭力變化,我們可喜地發現和預判,長江一線的都市圈崛起已經和正在帶動長江經濟帶的隆起。”
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對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勢下我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總的思路是: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增強其它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邊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城市群在拉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上的優勢和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
一是參與全球競爭的開放平臺;
二是擴大消費和投資需求的重要載體;
三是城市群不僅可以提高區域能級,而且可以擴大區域的總量,促進區域的共同富裕,增強區域的功能。
“這些都反映出在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內,城市群和都市圈將成為拉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城市群重構發展格局也重構競爭格局
未來的發展競爭,實質上將是城市群之間的競爭。作為城市化發展的高級形態和更具經濟效益的區域發展模式,城市群的發展,不僅將重構中國經濟新版圖,也將重構區域競爭新格局,成為學術界的一個重要共識。
由于城市化發展,人們聚集的空間形態,或者是說城市的形態在逐漸演化。一個重要的結果,最初在城市化之前,主導空間發展的形態是村莊,接著是遍地開花的小城鎮,再接下來是中小城市、大城市為重要載體。到了今天,城市化進入中后期,進入完全城市化的階段,城市群成為空間形態的主要載體。因而原來的這個村莊主導的經濟版圖,后來小城鎮、單個城市主導的經濟版圖,就必然被城市群主導的新經濟版圖所取代。那也就意味著中國空間經濟的主導形態發生了新的變化,這個變化就是以城市群為主體的空間格局。

“以城市群為主體的空間格局,既是一個發展的格局,也是一個競爭的格局。”這種區域競爭新格局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競爭的數量。原來是單個城市的競爭,現在是多個城市聯合一體的相互競爭;
二是原來是小尺度的競爭,如今是大尺度的,真正意義上的區域發展競爭;
三是由單層面的競爭到深層面的競爭;
四是從原來競爭為主導的格局演化成既有競爭又有合作,尤其是城市群內部的城市,合作大于競爭。
從目前我們國家的發展情況來看,現在區域競爭的格局是重要城市群之間的競爭。主要是三大城市群引領,九大城市群支撐,數十個城市群參與的、全方位的競合發展新格局。就目前的區域競爭而言,實際上就是在中心城市帶動下,城市群相互競爭和合作發展的格局。中國要繼續利用巨型國家的規模優勢和市場形成“高端聚集,即向一二線城市群和中心城市集中聚集全國高端要素產業。在創新產業、高端消費和營商環境等關鍵領域塑造全球領先優勢和能級,同時解決“卡脖子”和培育“領頭雁”,形成服務世界的重要中心樞紐。
建立“機制化”的城市群
城市群不僅是地理上相鄰的若干城市,其實質是分工協作、功能互補、有機聯系的城市組團,重點在于相互協同,獲得協作收益。
城市競爭力和城市群競爭力的提升,側重點有哪些不同?在倪鵬飛看來。城市強調通過專業化、差異化和目標聚焦來強化優勢提升競爭力。城市群競爭力提升則更強調協同力,即加強城市之間聯系和一體化促進城市間分工合作、優勢互補,從而實現1+1大于2的整體規模效應。城市群強調多樣化、綜合性、網絡化,通過多樣化和整體性提升競爭力。
越是市場力量發揮得相對充分,行政阻礙相對較少的城市群,發展更快、更成熟。在長期的觀察和研究中可以判斷出,當前一些城市群內部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分割,根本原因是缺乏一體化合作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要注意和避免各自為陣,才能實現雙贏或多贏。

城市群根本上是要實現要素和產業一體化。一個是在產業層面,一個是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層面。只有打破行政壁壘,才能實現資源自由流動和最佳配置。未來可以通過設立城市群合作協議,建立城市群內動力機制。圍繞成本和收益、權力和責任的對稱來安排。通過設立城市群的合作協議,能夠合理地在城市群之間實現成本分攤、收益分享、損失補償、損益交換,轉變以行政力量帶來的城市資源集聚,從而推動城市群進一步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還要避免城市群內部或者城市群之間的同質化,就要在競爭中發現、積累和發揮比較優勢,錯位發展。
城市群內部城市之間應建立協同的利益機制、議價機制和長期性“討價還價”的機制,就涉及的每一個公共事務進行量化,在產業轉移、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治理、招商引資等方面算明白賬,形成參與各方能夠接受的方案,收益的時候進行相應分配。計算出收益,建立動態機制,有制度約束,圈內城市間的協同和合作才會更有信心和把握。
來源:湖北日報客戶端(圖源網絡,侵刪)